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源于在20世纪初一个大学生的故事。美国有一位大学生叫比尔斯,1876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18岁考入耶鲁大学商科就读。比尔斯与他的哥哥住在一起,哥哥患有癫痛,俗称:“羊角疯”,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痛苦万分,使他非常害怕。他听说此病有遗传性,总担心自己也会像哥哥一样,终日生活在恐惧、担忧、焦虑的情绪之中。1900年,他因精神失常,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精神病人所受到的种种粗暴残酷的待遇与非人的生活,不胜悲愤。同时有感于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偏见、冷漠,3年后,他病愈出院,立志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精神病患者。他向各个有关方面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但响应者甚少。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了《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1908年3月出版。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弗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给此书以高度评价,并为书作序。《自觉之心》问世后,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康莱尔大学教授校长列文斯通·法兰等名人都被此书感动,纷纷支持比尔斯,于是,1908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诞生了,为心理健康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心理健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诠释为:“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1999年美国人力服务部在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心理健康是“心理功能的成功性表现,它带来富有成果的活动,完美的人际关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因对逆境。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人际关系、社区和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体潜能。心理健康也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心理健康又可以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为自身带来快乐。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