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恐惧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用哲学家的方式先问一句:
“你怕的,真的是‘人’吗?还是人可能带来的评价、否定、误解?”
社恐的根通常不是人本身,而是藏在内心深处的某种信念,比如:
“我必须表现得完美,别人才会喜欢我。”
“如果我被拒绝,那说明我不值得被接纳。”
“别人都在注意我,如果我出错,一定会被嘲笑。”
这些就是我们要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去拆解的“根本假设”。
二、用苏格拉底提问法来对话你的“社恐思想”
下面是一组经典苏格拉底式问题,适用于社恐者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质疑。可以自问,也可以由治疗师协助提问。
1. 你为什么觉得别人会一直在意你?
你能百分百确定他们在盯着你看吗?
你见过有人犯错后被别人忽视吗?
如果别人真的注意你,那他们注意你什么?是不是你想象出来的?
2. 你说“说错话会出丑”,那出丑代表什么?
你曾出丑过吗?后来发生了什么?
你有没有见过别人说错话,却没人介意的情况?
出丑就等于“不值得被喜欢”吗?是谁告诉你的?
3. 你把别人对你的评价,看得比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还重要吗?
如果你说的话被一个人批评了,而另一个人赞同了,你更相信谁?为什么?
你的价值是别人决定的吗?如果今天大家都不在了,你就没价值了吗?
三、重构信念的过程:不是洗脑,而是“拆谎”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终极目标是:
暴露你的非理性信念 + 用你自己认可的逻辑来反驳它。
比如:
原信念:“我不能在众人面前讲话,一旦紧张就会出丑。”
苏格拉底对话后得出新信念:“紧张是正常的人类反应,我的表达不必完美才能被尊重。”
这不是催眠,而是一种清醒的脱敏。你不是“不怕了”才敢行动,而是你明白了——怕也可以做。
四、实际操作建议:如何自己练习?
你可以像写日记一样,每次社交恐惧爆发时,写下当时的“自动想法”,然后问自己:
我的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想象?
有什么证据支持/反对我的想法?
最坏的情况真的那么可怕吗?我扛得住吗?
如果朋友这样想,我会怎么安慰他?
如果我选择不相信这个想法,会发生什么?
最后想说:
“我们害怕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中‘想象中的自己’。”
社恐的对手,并不是那个你要见的人,而是你内心那个批评你的声音。苏格拉底说:“审视之下的人生,才值得活。”
你也值得去审视这些声音,看它们是不是蒙住你眼睛的布,而不是你真实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