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种富一冲动性的情感,它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的事或愿望一再的受到妨碍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紧张爆发的情绪。影响愤怒的因素很多,而且因人而异。生理的,如“人困则多怒”、“人急则气躁”,工地上的争吵多出现在临收工时,家庭的口角多发生于一方或多方疲劳时。在这种场合下爆发的愤怒,往往误会者多,过后也后悔;愤怒的产生也有心理、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如错误认知引发的愤怒;受到不公平待遇引起的愤怒;文化修养搞的人,动气少而弱,誉之为“德性高”;文化修养低的人,动气频且强,称之为“野蛮”等等。
发怒时最容易丧失理智,轻则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毁物伤人,甚至造成重大伤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难以挽回的影响。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有怒气但无力反抗,常把怒气压下,泄向第三者,谓之迁怒。迁怒有三种形式,一迁怒于人,正如下属员工受上司的无理责骂,敢怒不敢言,回家骂妻子。二是迁怒于物,媳妇挨婆婆骂,忍气吞声,回头打鸡骂狗。三是迁怒于己,《红楼梦》中林黛玉绝食焚稿,自我糟蹋就是迁怒于己。
“怒伤肝”、“气大伤神”。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毛病,愤怒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而对于一些身心疾病患者,愤怒还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但是,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有它的生物学意义,愤怒也不例外。愤怒的意义在于自卫。凡不能发怒的动物和人,必受同类侵害。有人说,凡是儿童时代从未真正打过架的人,其心理健康便减少一份。个人自卫需要愤怒,社会自卫也需要愤怒。试问,如果没有愤怒,特别是公愤和义愤,那有损于社会的言行怎得以抵制?社会的正义怎得以伸张?没有积极的愤怒,社会不可能正常生产与进步。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有权利愤怒。愤怒是自我肯定的表示。一个人从来不敢愤怒,就会失去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勇气。最后要么形成抑郁症情绪,要么愤怒积累超过极限而突然爆发。
然而,愤怒毕竟难以受意识支配,可能演变为任意发泄,演变成爆力和恐怖,造成破坏,不可收拾。所以,古今中外学者都在致力于消除愤怒“最佳方案”的探讨。民族英雄林则徐提出“制怒”。
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跟与我们直接产生矛盾的人沟通有困难,于是就不再沟通,而采取别的渠道泄愤。但真正成熟和有勇气的做法,是在产生愤怒的地方解决愤怒。不如与老师之间的冲突,与同学之间的冲突,要尽量找机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愤怒是沟通不畅导致的。
还有一些办法来帮助我们处理自己和别人的愤怒:先意识到自己在生气,然后考虑对方,意识到对方也有生气的权利;此后,察觉自己的感觉,是害怕、愤怒还是自责?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愤怒掩盖了很多感觉,识别了这些感觉,才会更有效地处理问题;要控制自己不跟着自己的情绪走,也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必要的时候暂时离开,好好冷静一下,走之前告诉对方自己会再回来,冷静后往往会对问题有新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理智很多。
一般情况下,人的愤怒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形成“情感势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将自己的心事全部倾诉出来,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出来,愤怒就会降低,心情就会放松。人的吼叫可以减轻愤怒的压抑。当愤怒无情地袭来时,找个适当的地方疯狂地吼叫,对降低愤怒情绪是有帮助的。聪明的日本人在事务所李放个很像上司的充气人,供下属下班后敲打发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