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每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性格的第一个“塑造场”。美国心理学家塞帕调查发现: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抚养的儿童表现出有信心、情感丰富和相互友爱;在不和谐家庭里长大的儿童,个性适应性和家庭
的态度方面发展都很差。
原苏联精神病病学家西科尔斯甚和苏哈列夫 通过研究家庭教育方式指出:冷酷造成了孩子的恐惧感,溺爱造成孩子的随心所欲和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和侮辱性的教育使儿童过于警觉和情绪不安,以至使他们常发生挑衅性的防范行为;专制的教育使孩子迟钝、胆怯、犹豫不决和有依赖性,其行为往往是消极防范型的;过分约束和干预孩子的各种愿望,使他们的主动性和意志受到压抑,使他们幼稚、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在感情上产生剧烈和压抑不住的恐惧。
斯皮茨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进行婴儿依恋研究,将婴儿依恋模式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与矛盾依恋三类,并做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将婴儿时期的依恋对性格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长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 ,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性格的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以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的特点,逆境也可以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性格。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