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若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而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也会产生自负心理,于是在工作中就容易彰显自负的个性,而忽视了他人或全体的力量。即使有人对他的缺点做出指正,他未必就能听得进去,这样我行我素,势必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中、甚至是在和领导的接触中处处暴露自视清高的迹象。这样一来,他们就很难和周围的同事融洽相处,会在同事和领导的心理留下不好的印象,到了这个份上,他的工作不出错则好,如若出现问题,自然与他的自负性格脱不了关系,抹泪的结果估计都是轻的,他的“饭碗”说不定就会因此而失去。自负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于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心理;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2.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优点,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缺德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地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3.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张、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