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人间产生陌生感,可能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验,但大多数人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当我们把这种感觉与伦理焦虑连在一起时,这样的感觉反倒被固着下来,成为影响我们内心宁静的情绪。
心理学一般认为,与父母的陌生感源于早年的依恋障碍。孩子出生后在与亲人形成深层依恋关系时屡屡受挫,比如父母长期缺席,不够耐心细致,情绪急躁等等。缺少依恋能力的女子,跟任何人都可以保持轻松、亲近的关系,事业也比较成功,但与亲密的人,如爱人、情人就显然缺乏维持亲密关系的心理能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陌生感都源于早年的依恋障碍。记得我12岁前后,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老幻想有一天自己的“亲生父母”会来找我。孩子在成长中,曾神化了父母在内心的印象,当我们发现原来父母不是那么完美与权威时,内心对父母的印象(客体)就破裂了,我们突然失去了依恋的根,陌生感油然而生。如果我们早早离家,没有机会重组父母在内心的良好投影,那么,陌生孤独感也许会持续终生。
此外,女性的内心世界的非现实感也会造成这样的体验。
所以,发展内心的世界是平衡现实不适应的有效办法。你也许需要一种歇斯底里般的情绪来摆脱理性的控制,或者你要刻意培养一种悲情,看悲剧,关心遇难小动物,为别人的故事流泪,或者生一个孩子,陪他长大,这都可以帮助你找到深层的依恋情绪,并让这些情绪自然的表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体验其中自然的表达情绪带来的的幸福感:
亲吻
早上,仔仔醒来,我尚在酣睡中,小家伙突然趴在我身上对着我嘴就亲了一口,在他的亲吻中醒来,看着我冲他笑,小家伙又上来一口,接着一边玩一会又一边砸吧砸吧嘴巴一边又上来亲我一口。这个清晨,在仔仔很多个亲吻中感受幸福。
假哭
不知何时,小家伙学会了察颜观色,平常呵斥他如果我们嬉皮笑脸他则笑得比你还欢,如果我们不苟言笑,他则立即用小哭闹表现不满。前日,忘了因何事,小家伙哭得很伤心,我假装不理,过了一会,听他还在伤心地哭,且嘴巴发出啊呜声,我凑上前去问:仔仔,笑是怎么笑的?小家伙一下就笑了,笑了两秒,又接着哭,没有眼泪,干哭。现在问他笑是怎么笑的,他立即会干笑几声,问哭是怎么哭的,他也会嗯嗯嗯嗯嗯嗯地发出哭声。表演完毕后再带点狡黠地冲你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