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阅读
尴尬的舌尖现象
2015-03-02    青岛若水心里咨询有限公司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说话时突然想不起某个字眼,在路上遇见很熟悉的朋友或者以前多年的老同学,却怎么也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弄得自己非常尴尬;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又突然很容易记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呢?在认知心理学方面,我们能找到最好理解的答案。

 

1.传输不足模型主要基于记忆表达的多元模型来解释舌尖现象。记得我们高中的时候就学过,大脑中负责语音和语意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区域,按照传输不足模型,当回忆的刺激产生时,你的语义表达区域很快被激活了;可问题是,语音表达区域反应总是慢半拍,你已经从语义存储中提取了关于目标词汇足够多的信息,但语音存储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你明明知道你要表达什么,但却无法用精确的词汇表达——舌尖现象产生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很多,最直观的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通过脑扫描技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最直观地显示出产生舌尖现象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但问题也出现了,涉及到舌尖现象的脑区很多,多到很难详细研究这些区域在舌尖现象中的确切功能。比方说,你要回忆的目标词语是一个人名字,那么关于面孔识别的梭形脸部区域就会被激活;而你要回忆一个物理概念时,这个区域显然不会有所作用。

 

2.阻塞假说,阻塞假说是说,你回想起的有关目标词语的线索反而抑制了你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这种假说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因为你想多了,所以想不起来。”

 

3.“不完全激活假说”。也就是:“你记不起来,是因为记得不牢!”另一方面,这个模型也是建立在你确切知道要回忆的词语的前提下,但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究竟是否知道要表达的词语。

 

于是便有了对于舌尖现象产生的推理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其实你本来并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你回忆的过程是通过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的拼凑和推理,而与词汇本身是否存在于你的记忆中无关。

 

    所以,“舌尖现象”仅是记忆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属病态,无需为此担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小处方来克服常见的,特别是考试中的“舌尖现象”:

1.学好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有效的检索体系,可以帮你更准确、及时的提取信息。

 

2.调控情绪,保持冷静、放松。

 

3.利用中介联想。

 

4.努力回忆。努力回忆之前的相关练习题和笔记,可能会找到解题的有效线索。

 

5.转移注意力。实在记不起,不妨先放下当前的事情,做些别的事,也许一会儿就会茅塞顿开!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玉山路隆基花园1号楼2单元602   电话 0532-86946938  邮箱 1726015325@qq.com  鲁ICP备:140170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