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的事。责疑权威。如果感觉良好,那就做下去。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仔细的思考一下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将一切好的东西归功于自己。
如果我们生活在个体主义的西方国家里,例如西欧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尤其是美国,你会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上述这些话。个体主义是好的,从众是不好的,这一无可置疑的假设,就是所谓的“社会表征”,一种集体共有的信念。
我们文化中神话般的英雄——从哈克贝利·费恩到夏洛克·福尔摩斯到天行者卢克到《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尼奥,全都站出来反抗传统规则——都认为个人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并高度赞美那些站出来反抗团体的人。
1831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一次美国之旅创造了“个体主义”这个术语。他认为,个体主义,是指不把“任何事情归功于任何人,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形成了孤立地看待自己的习惯,想象整个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半世纪以后,精神治疗学家弗里茨·帕尔斯在他的《格式塔的祈祷者》中概括了这种基本的个体主义: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并不生活在符合你期望的世界里。
你也不生活在符合我期望的世界里。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但一个重要问题是,‘我真的能以极端满足自我和真正表现自我的方式来生活吗?’”
对其他许多文化(包括亚洲)中的人们来说,很难把上述问题看做是唯一重要的问题。在那里,社区是受到赞赏的,从众也为人所接受。学龄儿童通常穿着校服以示其团结一致。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影响深入。人们常抑制自己的冲突和不满以求融洽相处。“枪打出头鸟,”日本人说。
阿米泰·艾奇奥尼,美国社会学联合会的新主席,鼓励我们朝向“共同式的”个体主义前进,这可以平衡我们不从众的个体主义与社区精神。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也表示赞同。“公有社会建立在个人神圣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他解释说。但是,它同时“认可团结一致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作为各个不同国家的西方人,大多数人都会欣赏不从众的个体主义的好处。但是,公有社会者认为,我们要为整个社会的幸福付出代价。我们喜欢感受独特性,喜欢自己控制生活,但是我们同时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要。从众并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同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