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会成为暴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啊!”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有此疑问,他们尽自己所能的照顾、呵护孩子,倾其所有为了孩子。出于爱的本意,却未见得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比如有的父母过于溺爱,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的人,未来在成年人世界里得不到认同;有的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有的怕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剥夺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权利,导致孩子成年后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还有的父母将自己的焦虑、恐惧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误以为因为自己,父母亲才放弃了幸福的机会;当然也不乏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物品,等等。”柏燕谊列出了几种爱暴力的典型表现。
当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而是控制、溺爱,或者按自己的经验剥夺了孩子独立体会成长、挫折,并从挫折中有所收获的机会,都是父母意识不到的爱暴力。爱暴力往往表现的很隐蔽。
也许你会感慨,做父母是在太难了!的确如此,很少有人是在非常完美、民主的环境下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父母持续性的自我成长很重要,比如上一些心理学课程,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相处。”孙燕建议。避免让孩子成为爱暴力的牺牲品,除了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还要冷静下来,看看自身有什么问题需要处理。
“现代父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看见’自己。”刘仁洲表示。想成为好父母,先决条件是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而所谓的“过去”,也包括上一代的教养方式。有些父母不知道上一代的教养方式为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某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学习做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对自己有耐心,不要遇到事情就批判、惩罚自己。
“好好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后,才能成为‘有力量的父母’。”刘仁洲说。
做有力量的父母
为此,柏燕谊认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
1.父母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启蒙者,不是孩子自我塑造的规划者。
比如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父母是给孩子接触的机会,绝不是规划孩子的人生。
2.培养孩子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有技能的人,然后是有优秀技能的人。
步骤不能错。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让孩子自己爱上兴趣的对象,而不是出于某种功利或目的。
3.让孩子学会接受,而不是压抑。
比如听爸爸妈妈的话,接受地听,孩子会感觉很健康,很幸福,孩子会很自信;压抑地听,孩子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或自我否定。让孩子学会接纳而不是压抑,前提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学会倾听,沟通,而不是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