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认为,内在小孩是我们人格中在过去因为遭到伤害或强烈负面情绪而“冻结”的部分。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就像一个变脸大师,时不时的跳出来,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的职业生活。找到它,发现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是处理我们和内在小孩关系的第一步。
对“内在小孩”say hello,可以是一个成年人幸福生活的开始。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总躲回内在小孩的角色中,要让内在小孩长大,把它未满足的需要和受伤害的模式整合成为一个成人的需要,非自己的当下负责,为自己的幸福代言。
28岁的妮妮曾经抱住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不放。她像—匹很没有安全感的小松鼠样,内心有如一个填不满的黑洞,她想紧紧吸附和抓住身边的每一点带着爱的光亮和关系,却又不敢信任自己有被爱的资格,也不敢深度地投入亲密关系。她曾与一个很好的天津男人相爱,可是她却因自己不配爱的心理,而不断地破坏关系,直到男人离开自己。当她在一个心理工作坊中看到自己的雕塑,她看到了那个深受伤害的小女孩:大约1岁时,她被热爱事业的总经理妈妈放在外婆家抚养……她紧紧拥抱住这个受伤小女孩的形象,不肯放开。待在痛苦中竟然让她上瘾有种痛并快乐着的受虐狂感觉。
贝曼博士指出:“其实不存在内在小孩。但是这个概念却被人们抓住,并把它当成我们公认的灵魂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会让我们有些精神分裂,或者分裂成两部分。我们应该成长、负责任、活在当下,但是却有一个无助的充满渴求的内在孩童卡在过去。终于有一天,妮妮勇敢地预约了一段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坐在沙发中咨询师和她一起回到受伤的原点,一路陪伴她,把那些分崩离析的碎片拼拾完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有点奢侈,但是当结束治疗时,那个受伤的小女孩已经不在她 的身体里待着了,她消失了,只有妮妮,一个坚定的、信任自己的、美丽的、完整的妮妮,她重新出发了。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也许经由心理治疗,也许经由别的契机。我们珍视我们发现的内在小孩,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喂养它,也不是要停留在那个内在小孩的模式里,而是要成为成年的自己,大胆做自己。我们仍然会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却可以有力量、有动力去应对,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