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刷爆到连快递费也付不上,宁可自己亲自取送也不愿意借钱;卡壳一个简单的电脑小指令,宁愿花时间百度现学也不愿求助身边同事……开口向别人求助,真有那么困难吗?
担心被拒绝
担心被拒绝,担心因为求助而使朋友关系毁于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在开口求助前,我们早已在心里像放电影似的一遍遍想好了被拒绝的各种可能,还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朋友拒绝的是完完整整的我”,从而开始怀疑朋友不够哥们儿,不够慷慨。一旦求助被拒绝,彼此间的友谊瞬间就会被置于险境。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被拒敏感”。很多心理因素的形成都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经历有关。开口向别人求助的时候,可能会唤起过去的某种幻觉和焦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平常不会麻烦别人的人,会比常人更热心地提供帮助。这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实际上,“被拒敏感”人群对于别人的帮助反而有着内心的渴望。
不愿意欠别人的
拒绝别人的帮助,部分原因是我们主观上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都是有代价的。比如,担心因此被对方控制。此外,潜意识中,求助别人会把我们重新带回充满依赖感的孩童时代:感到饿、冷、害怕,只能找妈妈。这让我们想起多年欠父母的养育之债,债主就成了大恩人。因此,当我们终于能说出“咱们两清了”时,才会感觉如释重负。
别人会看不起自己
请求别人帮助,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很多时候,人们的“面子问题”总是显得很重要。实际上,人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比如“我今天身体不好,实在完不成这个报告,能晚一点交吗?”“微信不会使用,能给我演示一遍吗?”这些看起来并不大的事儿,对于一些人来说,承认自己的无能实在是件超级痛苦的事。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总是能独立走出困境,那就错了。我们应该抛弃这种幻觉,接受有时候需要依赖别人这件事。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很牛的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所有的事情一个人都能搞定,自己可以免开尊口。
小练习
1.练习和陌生人说话
你可以去人多的购物中心,在5分钟内连续问3个陌生人要电话号码:对不起,我知道这看起来很奇怪,但如果我现在不问你,我一天都会后悔。我正赶着去见朋友,但我真的觉得你实在很可爱,我能问你要个电话号码吗?给我个假号码也行。
当你发现大部分人都热心提供帮助时,求助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你连问路也不敢时,就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清楚地表达需要
这比解释原因更重要,没有人会在意那么多的细节。当你说出“我需要”时,这个“我”会让人觉得你更自信。有时候,费劲解释原因会把事情搞得很糟糕。要知道,大部分人在向别人伸出援手时会觉得很快乐,尤其是你对他/她表示感谢的时候。
3.留给别人说“不”的权利
要和求助对象建立清晰的约定,比如借钱时约好还款时间。但同时也要知道,别人有选择是否借钱给你的权利,因为谁都不愿意违心地去做事情。你可以说“借不借都没有关系。我能理解”。这也表示着你有能力接受拒绝。
4.不必过分在意
有时,求助本身带来的体验并不那么令人愉快。比如,有人开车经常会使用GPS,结果就是对城市的体验和感知减弱很多。如同登山旅游,有的人喜欢冒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所以宁愿选择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如果不求助本身带给你的体验是美好,则不必介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