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晒美景/美食——优雅地骄傲着
可以预见,当元旦小长假与春节假期接踵而至,我们的微博与朋友圈又将齐齐变身“全球旅行攻略”与美食节目,有人奔向反季节的温暖,晒出沙滩泳装照;有人直驱冰雪深处,分享滑雪或冰旅馆。旅行的报道异国美食,浓郁酱料与海边生鲜满屏飞舞,剩下“竟然没出国”的,就只能铆足了劲地把面前的食物拍的引人垂涎。
“旅游(与进餐)被我们掺杂了太多意义在里面。”享受美景与美食已成当下主流文化,意味着既懂工作又懂休闲的生活方式,也勾勒着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我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社会文化所倡导的生活,因为只有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同与认可,才能让人感觉安全、踏实,也能满足我们“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而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证据”优雅地晒出来,则是一种骄傲的宣示——“我见过它”“我买过它”“我用过它”,也就是说,我占有了这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至于为什么“占有”如此重要?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里》曾如此写道,“从表面上看来,存在的本质就是占有:假如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么,这个人也就一文不值。”
2.晒自拍——被强化的社交信号
比起成本不小地拍美食拍美景,自拍看上去就节能低耗环保多了:“今天忙到要飞起来了”,可以配嘟嘴照;“开饭喽”,可以配与食物的合照;“长假结束,收心上班”,可以配微笑照;“真的受伤了”,也可以配忧伤看镜头/望远照。来来回回一张角度没什么变化、表情也没什么变化的脸,一天里还能更新上好几回。
其实也不能全怪“晒脸族”,这种行为很可能是被强化出来的,很多女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认真写一句话发出来,没什么人搭理,但如果配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经历多出现几回,很快就习惯成自然了。可为什么大家会一边吐糟自拍客自恋,一边用点赞与评论去强化“晒脸”呢?这是因为当我们面对自拍照时,就像是有人在面对面地跟你打招呼,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求关注”的信号,如果看到了这样的信号还不回应,就会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或是觉得自己失礼,对不起对方。而寻常琐事或吃喝玩乐,之所以看上去好像可以不回应,就因为那只是一件事,不是人脸这样明显的社交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