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现在的孩子遇到的挫折一点儿也不少,甚至比前几代人遇到的还多。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并不是所有孩子说的话都是自己想听的,那些不想听的话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挫折;鞋带半天系不上;别的小朋友会跳绳,自己就是不会跳;人家有的东西自己没有……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建构挫折的观念很重要,要让孩子体悟到生命是不完美的。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己什么都能做,没有做不了和做不好的全能感,事事争第一,当拔不了头筹时,就容易情绪反应激烈,甚至走极端。
身为父母,所有的人都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恨不得把全部经验都传授出来,为的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但是,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面对困难时往往就会缺乏解决的能力。王浩威指出,当孩子在学校出现人际关系的落差,或者是升入初中,在高手如云的环境里,发现功课赶不上同学,与过去完美的背景全然不同,就会乱了方寸。父母以为没有困难对孩子是最好的,事实上要有适当的困难才是对的。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能够给予的,是让孩子在生活中便明白生命本身就存在很多挫折,每个人都会碰到,这很正常,帮助孩子正确地去面对挫折。
如果父母因为自己曾经的过往经历,心疼和担心孩子受挫折,认为挫折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于是剥夺了孩子经历的历程,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脆弱,未来遇到挫折时,不堪一击。
让孩子跌撞出经验
通常,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身后总会有一双援助之手第一时间伸出来。总是嫌孩子做得太慢,耽误时间,还不如自己上手的心理。因此,父母应该放弃不自觉被效率制约的想法,放手,是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最简单的方法,应该让子女独自跌撞出经验。放手的同时,必须让孩子理解父母是愿意付出关心的。父母是“爱的基地”,只需要陪伴左右,虽然不用立刻出手解决马上发生的问题,但要随时能够在孩子求助时出现,并给予支持。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父母要潜下心来,有一个等待的过程。父母学习等待,也能教会孩子去等待。
自信来自于一次次的挫败
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经验去操作,长大了面对挫折或是不完美,就会导致心理挫败。现在的父母们都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凡事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但过度及不当的赞美,也会让孩子在面对“我竟然不是第一”时,挫折感更强。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遇到挫折都会情绪低落,或想要放弃。身为父母应该让他们了解,做不好也是一种权利。家长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消极情绪,放弃,或者不开心都是正常表现,是人最正常情绪的表达。同时帮助孩子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告诉他现在哭没有用,你放弃了可能就丢失了一件长大后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困难都是你战胜后会发现这件事情原本并没有什么。
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如何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之一。现在青少年的经验,太多都是被教育,被告知,缺乏亲身体验,尤其是危险的、容易受伤的经验。但他指出,唯有在一次一次地尝试挫折并克服后,这些经验才会内化成孩子的自信。
耐挫力强的孩子成功几率更高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史塔桑管理研究中心,一项长达10年的联合研究发现:有磨难经验,并能从中走出来的人,他们面对逆境的能力会提高。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发展出几种成功的重要特质:在逆境中能够迅速恢复精力,表现杰出;还能维持表现、非常乐观;在必要时愿意冒险;可以成功地进行改变;很有活力,很坚强;能够以创新的方法寻找解决之道;很敏捷地解决和思考问题;能够学习、成长、进步。
人的一生中,要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虽然每一次的挫折都会以不同面貌出现,但家长若是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一次次小挫折中累积处理挫折的能力,深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次经验,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帮助孩子长大,是父母要学习的功课,很有挑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