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阅读
又爱又怕权威脸
2015-05-12    青岛若水心里咨询有限公司

    最新研究:中国人识别老板的脸最快,二是自己的脸!我们惧怕老板,惧怕权威。面对权威时,既渴望亲近,又要故意疏离;既想被肯定又无法正常表达。这种又怕又爱的感觉背后隐藏了什么呢?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西方人由于有宗教信仰,个体之间隔着一个“神”,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远,而跟自己的关系较近;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没有这样的隔离带,关系就比较粘连,别人的脸更容易进入视线。

    而从安全感角度来看,那个对自己最安全或者最不安全的面孔应该最先被识别。比如婴儿能很快识别母亲的脸,因为母亲最能带来安全感;相反,如果某人对自己的生命有威胁,他也会被最快识别出来。西方人能快速识别自己的脸,也反映出这样一种心态——一切靠自己,不管是自我滋养还是抵御外侮,而中国人则更会认为,安全与幸福感都是他人所给予的。

    权威无处不在。小时候,父母是家中的绝对权威;上学时,严师的命令如同“圣旨”;进入职场,与领导相处更要斗智斗勇,只是很多人还未“处”就先败下阵来。

    家庭关系的完美投射

    我们对权威的恐惧来自早年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对孩子的错误过度惩罚,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维持’自己被惩罚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关系的转移,从自我防御角度看,恐惧权威者是把自己的强大、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惩罚的权利都投射给老板或者其他人,使别人可以对自己为所欲为。

    如果童年时期遭受打击的记忆很深刻,成年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失去—种现实检验的能力。每每遇到一个人,只要站在权威的位置,不管是什么风格的人,他都会把对方替换成心中那个权威人的位置,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权威之所以是权威,是因为不是权威的人在自我打压。还有一种人,刻意把自己装扮成权威,这是在掩饰自己内心弱小的部分,一旦遇到真正强大的人,他内心的弱小就会冒出来,就会表现得更加恐惧。

   “家文化”的影响力

    权威心态有着千万张面孔。有的是专门害怕那种权威型领导,面对本身犹如钢板—块儿的老板,她简直是束手无策。也有的是—面对领导本能地就想躲得远远的。

    除了童年的记忆,与权威相处时的各种微妙心态,和中国“家天下”的等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长者为尊,领导为王。中国人对权威本能地有着既渴望靠近,又害怕“被人家说成是对领导阿谀奉承的人”;有的时候,走得过近,说话无所顾忌时,又不留神一下子被权威疏远而懊恼不已。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传统赋予了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过度权利。文化即设置,中国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设置,过度扩大了‘上’对‘下’的权利,为一些人对另外些人的欺压提供了没有内疚感的道德立场。只有‘上’对‘下’的权利,没有‘下’对‘上’的反控制,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bug,也是历史上很多巨大社会灾难的根源。

    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权威的指令是否违反法律或者越过基本道德底线;把自己幻想成权威,对他人实施打压,当然这样的人会在他认为的更大的权威面前奴颜婢膝,这都是典型的权威心态表现。此外,还有一种隐性的权威关系,其表现形式是持续攻击所谓权威。这实际上是向权威认同的方式之一,是在用攻击制造跟权威的自恋性融,好像攻击了权威,我自己就是权威了。

    权威畏惧心理,是婴儿心理的残迹,是典型的未充分成长的状态对婴儿来说,他的内心体验和外在现实都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只要看到自己已经不是婴儿,就可以在完全没有权威畏惧的健康状况下好好地活下去。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玉山路隆基花园1号楼2单元602   电话 0532-86946938  邮箱 1726015325@qq.com  鲁ICP备:140170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