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师? 有人强调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有人强调自身的人格特点, 还有人强调临床实践, 笔者在近几年的心理治疗临床及心理治疗教学工作中体会到,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首先要改变对待心理治疗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不合理的态度。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的心理误区, 以供同行们参考。
1. 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 而忽略实际训练。
不少初学者认为, 我必须很好掌握了理论后才能去接触患者。其实, 某种心理治疗理论的掌握, 不是仅靠听课、看书、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 还必须在面对病人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去体会。再完美的理论体系在面对千变万化的个体时都会显得贫匮无力。因此, 有的学派甚至将在上级医生督导下的心理治疗实践看作是专业人员培训中最重要的部分。笔者常见一些心理治疗的进修生抱怨说: “理论书籍没少看, 各种心理治疗讲习班参加不下十次, 但在面对病人时还是不知所措。”对待这样的学员, 我们的方法是给他一个病人, 要求其忘记所有的理论框架, 仅仅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理解帮助另一个有烦恼痛苦的人。几次接触后再进行总结, 这时就会发现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 对理论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与总结中, 学员也就逐渐入门, 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有人还报导,无任何理论背景的心理治疗同样亦可取得疗效。
2. 希望治疗过程程序化。
对于初学者来说, 总是希望治疗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似乎介绍的步骤越详细越好。然而, 人是复杂的, 复杂到至今为止任何心理学理论都难以对人的心理作全面的概括与描述。纵观各种心理治疗理论, 其治疗技术越程序化, 则越难以进入人的内心, 如行为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相反, 越强调对个体心理的领悟和理解则越难以程序化, 如精神分析。当然,大多数治疗理论取向于两种极端之间, 既强调对人的理解,又尽量使治疗技术可操作化。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过于注重治疗技术的程序化, 往往会不顾患者的特点而生搬硬套,结果使治疗难以深入, 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如对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的性变态病人, 不理解其本身因性变态而深感痛苦,仍盲目采用厌恶治疗, 会使抑郁情绪加重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要求治疗者面对具体病人时善于随机应变。不去理解个体的人而一味强调治疗的程序化是成不了心理医生的, 他最多只能成为一名训兽员式的行为训练员。
3. 对疗效责任不恰当地归因。
心理治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其疗效取决于双方的主观配合和客观可合作性。治疗者不可能将前来求助的每个患者都治愈, 任何一方的消极态度都会使治疗失败, 即使双方通力配合亦难保治疗一定成功, 治疗者与患者的条件及所采用的治疗理论均与疗效密切相关。不同的治疗者, 不同的理论适合于不同的病人。在疗效不理想时, 有些初学者认为完全是自己的无能, 甚至武断地说自己不适合学心理治疗而放弃学习。另外, 有的治疗者将责任完全推给病人, 不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这些都是对疗效责任不恰当的归因。因此, 初学者既不应该奢望治好所有的病人, 当疗效不好时垂头丧气, 也不应该将失败不负责任地归因于病人, 要合理分析原因吸取教训。
4. 对能否帮助患者信心不足。
初学者通常对自己及所采用的方法能否帮助病人信心不足, 这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患者一旦觉察到治疗者没有信心则会完全失去信任。坚强的自信心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 只要坚信我一定能帮助病人, 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将这种信念传递给病人, 从而使病人感到希望, 症状减轻, 即使毫无理论基础, 只要学会倾听, 给病人提供倾诉, 自省的环境、气氛, 就会使病人获益, 甚至完全康复。
5. 倾向满足病人的所有要求。
在心理治疗中, 病人总是会向治疗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而初学者总是倾向于盲目满足这些要求, 从而疲于奔命, 或陷入难堪。治疗之初, 病人常常有很多主诉, 希望治疗者给予解决的灵丹妙方。治疗之中, 病人又会向治疗者提出一个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设置一个个“陷井”, 使没有经验的治疗者被病人牵着鼻子走。因此, 治疗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不可能满足病人所有的要求。当病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有所失望时, 我们用不着内疚, 有时让病人对治疗者某种程度的失望感是矫正病人的依赖心, 积极参与治疗不可缺少的因素。“您肯定能治好我的病吗?”回答: “能”“应该可以。”远不如说“我们肯定会帮助您, 但治疗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双方的努力”。这样, 病人会意识到他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另外, 不要害怕因不能完全满足病人的要求而使病人离开。围着病人的要求转更易使病人对治疗者丧失信心, 有时适当疏远病人的“欲擒故纵”对维持治疗关系更有用。
6. 富于说教, 疏于倾听。
在治疗初期, 许多治疗者在充分了解病人之前就对病人的问题急于说教、解释, 从而忽略倾听。有的初学者抱怨, 第一次会谈就将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不知第二次再说什么。其实, 病人不是来听我们说教的,有时, 我们所教的东西病人比我们还清楚。要善于倾听, 在倾听中理解病人并将这种理解反馈给病人, 促进病人的领悟。有时, 甚至不需要我们说什么, 病人在倾诉的过程中自己就认识了自己, 领悟了症结。倾听本身即是很重要的治疗性因素。
7. 过于重视“寻根”而忽略对现实问题之处理。
许多初学者, 尤其是分析性心理治疗取向的初学者, 往往过于注重对病人幼年的心理创伤的挖掘, 似乎不找到幼年的创伤就没有找到疾病的根源, 其结果常常是找不到明显的根源。其实, 许多治疗理论已不太过于注重对所谓“根源”的探索了, 尤其是当系统论引入心理治疗后, 从过去可以看到现在, 从现在同样可以反映过去, 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一样可以使以往的创伤得到修复, 人格得到完善, 并且在时间有限的短程心理治疗中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探密的。
8. 注重病人的言语而较少考虑情感和行为。
治疗中对病人的理解不能光凭病人的言语, 而更应注意言语背后的情感和行为。由于阻抗的作用, 有时言语与情感、行为是不一致的。初学者常常容易受到病人言语的瞒骗。一位重感情的初恋失恋者宣称已将过去的恋人完全忘掉; 一位“成功”地控制掉手淫的少年称自己对手淫已没有顾虑; 或一位事业有成, 身体健康而没有感情生活的中年女性称自己生活中没有挫折,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度怀疑的。
9. 过多运用封闭式提问。
在治疗中, 提问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应该是能使病人顺利地暴露内心真实的体验, 尤其是与症结密切相关的。初学者常常过多地采用封闭式提问, 使病人只能以“是”“不是”“有”“没有”等问答, 难以坦露内心的感受, 甚至产生被审训之感。如见面之初, 对姓名, 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情况一项项问下来, 不如开放式地问“请您介绍一下您的情况好吗?”
10. 陷入过深。
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的人际关系, 陷入过深往往会直接影响疗效, 甚至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初学者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如与病人在非治疗场合会谈, 接受贵重礼物、拜姐妹、认父女、甚至约会等, 从而导致阻抗增加, 使治疗失败。正常的治疗关系下坦露良好, 而“哥们”,“朋友”关系下则会有相当的保留。
11. 追求表面的效益而不愿接受枯躁平谈的治疗过程。
经过初始的几次治疗, 由于关系的建立, 情感疏泄, 安慰解释等, 症状可能会明显改善, 但这种效果往往是表面的, 非实质性的, 接下来的治疗可能是效果不显的, 枯躁而平谈的, 有时症状甚至会加重。但这个阶段常常又是长久效果产生的关键时期。初学者往往会与病人一样, 过于追求初始的表面效果, 导致病人反复谈症状及所遭受之痛苦, 倾诉一回症状好两天, 然后恢复原样, 如此周而复始, 治疗无法进展。
12. 为了自身的目的而非帮助病人。
初学者之所以学习心理治疗常常有许多自身的目的和动机, 如好奇、追时髦, 晋升, 科研及自己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等。自身目的过强会导致不恰当的反移情, 如治疗时偏好选择某类病人而讨厌另一类病人。成熟的治疗者应以帮助病人为第一目的, 并能为病人的康复感到由衷的高兴, 能忍受治疗中的无奈, 枯躁,烦恼等不良体验。
总之, 初学心理治疗时, 要解决好自身的各种心理误区, 不断在学习中去领悟, 去总结去体验心理治疗这项艰巨而又神圣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青岛若水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是青岛黄岛区最早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目前公司形成了以博士硕士高学历以及资深人士组成的职业化心理咨询专家团队,由四川大学心理学硕士祝晓组织公司运营管理,是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成长会议组织、亲子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心理咨询预约方式 电话:0532--86946938或86715999
手机:13153208378 若水心理咨询QQ:251020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