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精神动力学派的新支,心智化能力也讲究发展过程与人际关系。个性的养成,除了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如气质、智商等基础,还受到后天环境的教养,如家庭、学校等所形塑而成。
就心智化的发展来看,从出生到成熟,依据Fonagy等人的看法,可以概括区分成三个阶段、五个里程碑:
所谓三阶段,即是:
一、心灵对等(Psychi equivalent):两岁半前,婴幼儿以一种如梦似真的方式,体验与外界的互动,对环境没有能力理解,仅能片段地感知外界,常会感受到「心想事成」或「恶梦成真」般的卡通般的世界。
二、假扮模式(Pretend mode):约两岁半开始,幼儿的语言与认知发展逐渐成熟,开始热衷于探索外界,并以游戏,如角色扮演、扮家家酒的方式为之。
三、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大约六岁左右,幼儿已经完成初步的心智化发展,已经具备逻辑思考能力,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望、有做决定的能力、有部分的是非及价值观。
所谓五里程碑,则可以分为:
1、生理的(Physical):约从出生至一个月左右,这个时候的婴幼儿仅能透过感官来理解周遭环境,相当于马勒(Mahler M.)的正常自闭期(normal autistic)阶段,除「我」以外,是没有他者存在的。
2、社会的(Social):约三个月左右,相当于马勒的正常共生期(normal symbiotic)到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第一个次期身体化或区辨(somatization or differentiation)阶段,开始注意到非我或他者的出现。
3、目的论的(Teleological):约八、九个月大的婴幼儿,可以翻身、独坐、爬行,也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挥手、拍手、摇头;而这些动作的意义,慢慢也可以被理解。因为这般的过程,幼儿与所处的环境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结。
4、意图的(Intentional):到两岁左右,幼儿已拥有简单的语文能力;透过语言,也得以瞭解别人并能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个阶段的幼儿从如梦似真的情境进入真实的世界。
5、表徵的(Representational):六岁左右开始,幼儿展现一种所谓的「量子跃进(a quantum leap)」现象,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瞭解某些事件间的关联性,表达可以不必立即被满足的愿望,语言表达从第三人称代名词称自己,转而以第一人称受词称自己。
整合来看,心灵对等阶段大致包括生理的及社会的两个里程碑;目的论的,则介于心灵对等阶段及假扮模式阶段中间;从意图的这个里程碑开始,心智化的发展已逐渐进入反思模式阶段。
在临床实务工作中,熟悉这样的分类,可以用来评估来访者心智化能力,透过这些参考点的理解,临床工作人员就可以设计、提供相对应的介入或干预策略与技巧,帮忙来访者心智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或昌盛,进而达成促进人格成熟的理想目标。
台湾周励志医师将莅临青岛.
讲授心智化导向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时间为4月1,2,3三天
详情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aad4ehHrRcaH-v0vPvv7bw